罗含与孙盛的易学互动
东晋时期,耒阳人罗含(292—372)与孙盛(约302—373)在易学思想上有过交流,尤其是围绕《周易》的哲学讨论。其中《世说新语》的文学篇就有罗含与孙盛围绕《周易》进行讨论的记载,孙盛赞其“理义精微”。
罗含是东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著有《更生论》,而孙盛则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曾撰写《易象妙于见形论》。尽管直接记载两人辩论的史料较少,但可以从他们的思想背景和相关历史文献中推测他们的学术互动。
一、罗含的哲学思想与《更生论》
罗含的《更生论》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万物处于不断变化和更生的过程中。他强调“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认为天是物质性的存在,而人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思想与《周易》的变化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相通之处,可能影响了他对易学的理解。《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两部书中均收录了《更生论》的残篇,阐述了“万物循环更生”哲学义理,反映了东晋玄学与佛教交融思想。
二、孙盛的《易象妙于见形论》
孙盛是东晋象数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易象妙于见形论》中认为,易象(卦爻象)能够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道”),强调象数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与当时玄学义理派(如殷浩)的“贵道贱器”思想形成对立。孙盛的易学更倾向于传统象数方法,与罗含的自然哲学可能有所交锋。
三、可能的学术交流
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罗含与孙盛的直接辩论,但两人同处东晋时期,且均关注易学与哲学问题。罗含的《更生论》涉及宇宙变化规律,而孙盛的《易象妙于见形论》则探讨易象与形器的关系,二者在“变化”与“象数”问题上可能有学术互动。此外,孙盛曾与殷浩辩论“易象妙于见形”,而罗含与殷浩同属桓温集团,可能间接参与相关讨论。
四、思想异同
罗含更注重自然变化的规律,强调“更生”哲学,可能倾向于义理易学,思想反映了玄佛合流的文化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究。
孙盛则坚持象数易学,认为易象能直观体现天道,反对纯粹抽象的玄学解释。两人的分歧可能体现在对“象”与“理”的侧重上,但具体辩论内容未见详细记载。
尽管缺乏直接史料证明罗含与孙盛的易学辩论,但两人在东晋思想界的地位和各自的哲学主张表明,他们在易学领域可能存在学术交锋。
罗含的《更生论》与孙盛的《易象妙于见形论》分别代表了东晋时期自然哲学与象数易学的不同倾向,反映了当时易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罗磊根据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