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君辅公德配朱太母九秩晋五荣寿序

首页    经典探究    君辅公德配朱太母九秩晋五荣寿序

进士 邹世任

盖闻□(原文模糊,疑为“柘”字)馆风淸,每种恒春之树;萱庭日丽,时开长乐之花。南岳夫人,位固班乎綘阙;西河女子,名并注于银台。鸿案相庄,世多懿德;鹿车对挽,代有名媛。然而厯覧靑缃,遍阅彤管,颂娥皇者必推本于重华,咏淑女者则归美于君子。不覩刑于之化,何知内助之贤?

我罗母朱大孺人者,前乡饮大宾君辅公先生之淑配也。比者,大中丞赵公体圣朝引言之心,举盛世饮宾之典,命下有司,谓宜家邦之足式,风传草埜,必期齿德之兼优。维时郡伯孔公,具丙部之皷吹;邑侯张公,擅一时之金鉴。厯相此邦之多士,独仰先生爲上宾。行表年坊,流风继君章之后;湻(chún,意同“淳”)气正性,至德在仲素之间。援自千人之羣,观光上国;出应三老之选,作宾王家。歌鹿鸣于泮水池边,称兕觥于明伦堂上。于斯时也,人知我公爲完人,抑有闻焉,众述大母之阃范。

盖大母系出考亭,秀毓湘水。敦诗习礼,㓜夸季女之风;赋菊铭椒,长擅大家之誉。乃以紫阳之闺秀,归我豫章之大贤。笃相外庭,固辛勤于俯仰;恪遵内则,复黾勉于有无。秋景澄鲜,贫向林间之杵;春风和畅,爱提陌上之筐。迨乎列鼎鸣钟,大异王章之少贱;而乃布衣藿食,翻同曲逆之长贫。不事温饱之图,惟求门第之盛。剪虬龙之片甲,径欲成云;举鸾凤之一毛,直思映日。玉树旣临风而独秀,兰芽旋绕砌而交辉。班联荀氏之龙,虽逊其一;星辉北斗之象,已列其全。拾芹藻之香,后先济美者二士;赓苹蘩之什,次苐奉匜者盈阶。虽连理枝头,荆花半枯于风雨;而延平水面,神物终化爲蛟龙。平野每乐夫萧荣,琼圃甯甘兹玉折。毋乃窥剥复于易象,推赢绌于天心。爰进诸雏,朂以清白,著为一则,用作箴规。

献公之子九人,太物将钟情于重耳;韩氏之昆数辈,开祥或有待于昌黎。运由困而终亨,理自微而渐著。李令伯桂林一树,犹能奉祖母以陈情;王景叔槐荫三株,何难振家声而见志。顾世多歧路,而人有猎心。柳市花宫,大抵送人作郡;鸿都鹤盖,无非爲子求官。若其一经堪传,何妨十年待字。故东方朔久巳名高殿上,而北郭骚仍止膳进堂前。凡兹诸孙之仰承,悉本大母之垂训。

时当大吕,月届嘉平。柳絮因风,正道韫高吟之候;华堂对客,适神明健顺之称。少女风前,人将百嵗;夫人城上,卒有千丁。仆也一介书生,猥列职于铨部;俄焉同方姻友,谬授简于陈人。爰抽管以摛词,効登堂而作颂。观鄕饮于当日,惟公扬大母之贤;酌大斗于今朝,惟母匹我公之德。行登期颐上寿,麻姑偕玉女以齐休;坐看褒锡九重,凤诰并龙章而介祉。

康熙五十六年嵗次丁酉季冬上澣之九日,赐进士吏部文选清吏司、

年家眷戚弟邹世任顿首拜撰。

光绪三十四年嵗次戊申仲春月重刊。

邑北大学生炳堃、城南附贡生沅校刊。

【注】邹世任(1654~1724) 字泰冲,号宗山,清酃县(今炎陵县)人,寄籍衡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经魁,三十三年(1694)成进士。任陕西真宁知县,除杂徭,革陋规,抑制豪强,均衡赋课,民困以纾。又设义塾课读,多所成就。后调吏部文选司主事,升稽勋郎中,职居权要,凡贵幸说项皆不徇情。有人夜间怀金以进,他告于同僚而退还其人。性至孝,不善理生计,家居清俭如寒土。晚年致仕归,卒于途。著述有《贻岳堂诗》传世。

骈文中的文化密码:从罗含、罗从彦看《朱太母九秩晋五荣寿序》的深层意蕴

清代进士邹世任所作的《君辅公德配朱太母九秩晋五荣寿序》,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寿序,形式上严守四六句式,用典繁密,辞藻华美;内容上则通过对罗母朱太夫人的颂扬,构建了一个融合家族荣耀、理学道统与易学哲思的文本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两次关键的历史人物比拟——"流风继君章之后"(罗含)、"至德在仲素之间"(罗从彦),与福建沙县豫章贤祠楹联"梦传吞鸟琳琅第,卷录遵尧道学家"形成绝妙呼应。这副佚名对联不仅佐证了罗从彦乃罗含后裔的家族传承,更揭示了这篇寿序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透过这些文本互证,我们可以深入解读清代士人如何通过文学书写建构家族权威与文化认同。

 

一、罗含(君章):"吞鸟梦兆"与湖湘文脉的象征

"梦传吞鸟琳琅第"上联浓缩了罗含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典故。"罗含吞鸟"典出《晋书》:"(罗含)少时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自此藻思日新。"这一梦境被视作其文才天授的象征;"湘中琳琅"则指其所著《湘中记》,被誉"荆楚之材"。文中将君辅公比作罗含,至少包含三层深意:

 

文脉天授的隐喻

罗含的"吞鸟梦"象征天赋异禀,与寿序中"玉树临风""兰芽绕砌"的意象形成互文,暗示君辅公家族承袭了这种文化基因。明代状元罗洪先《大安重建祠堂上梁文》明确记载罗从彦乃罗含之后,更强化了这一血脉传承的合法性。

 

地域文化的正统性

作为《湘中记》作者,罗含是湖湘文脉的奠基者。文中强调朱太母"秀毓湘水",君辅公"行表年坊",实则是将这一家族与"湘中琳琅"的文化传统绑定。杨万里"庐陵之罗,晋之罗含"的论断,进一步佐证了这种地域文化谱系的建构。

 

隐逸精神的当代诠释

罗含晚年辞官归隐,却因文章德行名垂青史。文中君辅公虽未居高位,却因"齿德兼优"被举为"乡饮大宾",这种"隐德显名"的书写,恰是对"吞鸟梦"象征的文道精神的延续——真正的才华终将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异彩。

 

二、罗从彦(仲素):"遵尧录"与理学世家的构建

下联"卷录遵尧道学家"直指罗从彦的核心成就。其所著《遵尧录》"述祖宗宏模,辑名臣硕议",是宋代重要的政治伦理学著作。文中将君辅公与罗从彦类比,蕴含更深层的文化策略:

 

"遵尧""考亭"的学统建构

《遵尧录》强调"法祖宗、正君心",与朱熹"格君心之非"思想一脉相承。文中特别点明朱太母"系出考亭",巧妙地将家族置于"罗从彦-朱熹"的理学传承链中。沙县豫章贤祠作为罗从彦纪念地,其楹联与寿序形成跨时空对话,共同强化这一学统的权威性。

 

母教与"道学家"的互动

罗从彦母亲"督之学甚严"的记载,与文中朱太母"著为一则,用作箴规"的教子方式形成镜像。杨万里所记"一门九进士"的罗绋家族(罗从彦岳家),更证明这种理学化母教的实际成效。寿序通过这种关联,将朱太母塑造为"遵尧"精神在家庭场域的实践者。

 

江西祖籍的文化认同

罗从彦祖籍江西吉水,而文中称君辅公为"豫章大贤"(豫章即古南昌)。这种地理标识的呼应,暗示该家族对"庐陵之罗"(杨万里语)这一文化身份的承袭。贤祠楹联在福建沙县的长期存续,恰说明罗氏后裔对这一跨地域认同的维护。

 

三、文本互证下的家族史重构

邹世任的寿序、豫章贤祠楹联、罗洪先《上梁文》、杨万里记述等文本群,共同构成一个精密的家族叙事网络:

 

血脉与学脉的双重认证

"吞鸟-琳琅"强调文采血脉,"遵尧-道学"标榜理学传承。这些符号通过寿序的骈文修辞,使君辅公家族同时获得"罗含后裔""从彦遗风"的双重正统性。

 

易学思维的当代运用

文中"窥剥复于易象"的解释框架,与罗从彦《遵尧录》"通变守经"的思想暗合。朱太母在家族低谷时"训导诸子,终化蛟龙"的描写,恰似《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生动演绎。

 

跨地域的文化联盟

从湖南(罗含)到江西(豫章)再到福建(沙县贤祠),这些文本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地理界限的士族文化共同体。寿序作为其中一环,实质是参与这场持续数百年的家族话语权争夺。

 

四、结语:文学书写中的文化权力场

当我们将寿序置于这一文本网络中审视,便可发现其远超一般应酬文字的文化政治意义:

 

对罗含"吞鸟梦"的征引,使家族获得"文采天授"的神秘合法性;

 

对罗从彦"遵尧录"的呼应,则为家族披上理学正统的外衣;

 

与豫章贤祠楹联的互文,更形成跨时空的认证联盟。

 

这种书写策略,折射出清代士大夫在科举社会中的生存智慧——通过激活历史人物的符号价值,在文学场域重建家族的文化资本。而骈文因其典重雅正的文体特质,成为最适合承载这一使命的形式。今天重读这些文本,我们不仅看到文字之美,更应洞察其中蕴含的文化权力运作机制:当"吞鸟梦"遇上"遵尧录",当湖湘文脉联结闽学正统,文学便成为家族在历史长河中锚定自身位置的沉重铁锚。

 

2025年4月26日 10:1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