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序
清 罗泰来
家谱之修与宗祠之建并重。不建无以妥先灵,谱不修无以联族属。然则建祠与续谱之所关,洵巨矣哉!
吾豫章罗氏(此处错误,系受“庚申乱象”影响所致),为祝融后,自春秋建国以来,始于宜城,迁于枝江,又迁于湘阴东北六十里。继而沿国为氏,历秦汉以迄东晋,含公乃失发其祥,益千余年十兹矣。含公称江左之秀,起在荆湘间,文章事业彪炳史册;文鸟之祥,兰菊之异,盖与公相终始焉。嗣是而处端公以武功大夫开派马水,卜居侯山,缙绅科日蝉联不断。其自若严公、正公、衡公、春公、传公、海公,皆含公嫡派也,散处各乡,蝇蝇相承。子若孙衣青紫、登仕版者,亦往往而有。今则户日鳞集,大者千余户,小亦不下数百户,视曩昔而较盛焉。前邑令谓耒邑巨室,惟吾族为最繁衍,推美君章公遗泽所致,非虚语矣。
《易》之《序卦》曰:“萃者,聚也,物相遇而后聚。”又曰:“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族之以建祠为先,而续谱继之,其合离萃涣之道乎?忆吾祠之建于金牛门也,壬辰创始,越己亥而落成,亦既足以妥先灵而庇佑有自矣。然又虑谱牒之积久湮没,而族属未合也,因于丙辰岁冬,合族协议,力勷其成。计自剞劂初开以迄梓成之候,凡九阅寒暑而告竣。计其年分,亦若与建祠相准,倘亦有数焉存其间耶?
夫吾族之谱,前此元帅华玉修之,支派详明,后又几经增续,邑令凤仪公序焉。世系固井然不乱也,义例固森然甚严也。问有若蔡京子孙诡托君谟之后者乎?间有若郭崇韬错拜汾阳墓者乎?非吾族谱也。但恐氏族浩繁,乡城异议,将始合终离,或有如老泉所云“视若路人”者。今则篆修明而议论合,通一子姓,阖为一家,初无家自为乘之虑。盖上下千五百年间,原原本本,苦心经营,上以慰列祖在天之灵,下以贻子孙累叶之绪,皆于此举基之。
因念改建宗祠后,庇佑既多,而又以谱牒编次,累累如贯珠,了如指掌。夫孰非食丞相之福泽于无既者乎?后之人披是谱而阅之,其亦油然而生孝弟之心也夫!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岁在乙丑仲夏月谷旦
戊午科举人嗣孙泰来修绂氏譔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岁次戊申仲春月重刊
嗣孙邑北太学生炳堃、城南附贡生沅同刊
【赏析】
这篇《续修家谱序》出自清代举人罗泰来之手,具有典型的清代谱牒序文特征,其写作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开篇立意:以“建祠”与“修谱”并重破题,引用《易经》“萃涣”之道点明宗族凝聚的核心思想,理论支撑扎实。
中段展开:
详述罗氏源流(从祝融到湘阴迁徙)、历史名人事迹(如含公“江左之秀”)、支派分布(马水侯山等),脉络清晰。
通过对比前代修谱(华玉、凤仪公)与当下工程,凸显本次续谱的严谨性(驳斥“诡托”“错拜”等乱象)。
结尾升华:以“孝悌之心”呼应开篇,形成闭环,体现“敬宗收族”的写作目的。
二、文辞古雅,技法纯熟
骈散结合:如“衣青紫、登仕版者,亦往往而有”等句对仗工整,“夫孰非食丞相之福泽于无既者乎”等散句流畅,兼具韵律与气势。
用典精当:
历史典故:蔡京子孙伪托君谟、郭崇韬拜错汾阳墓,反面论证谱系真实性的重要。
经典引用:化用《易经·序卦》“萃涣”理论,增强哲学深度;借苏洵“视若路人”警示族谊疏离。
修辞考究:“蝇蝇相承”“户日鳞集”等比喻生动,“原原本本,苦心经营”等叠词强化情感。
三、史料价值突出
细节翔实:记录修谱耗时“九阅寒暑”、建祠起讫年份(壬辰至己亥)、户数规模(大者千余,小者数百),为研究清代湘阴罗氏提供一手资料。
考据意识:虽自承“豫章罗氏”系“庚申乱象”所致的误记,但详述枝江、湘阴迁徙路线,体现对谱系真实性的审慎态度。
四、思想内涵深刻
宗法观念:强调谱牒“合离萃涣”的社会功能,反映清代士大夫“以族化乡”的治理理念。
教育意义:通过“文鸟之祥,兰菊之异”等祥瑞叙事塑造家族荣耀感,结尾“油然而生孝弟之心”直指儒家教化目的。
综合评价
此文属清代谱序中的上乘之作:
从文体看:符合“义例森严”的谱牒规范,兼具“序事”与“说理”双重功能。
从文学看:骈散得宜,典故精切,情感真挚而不失庄重。
从史学看:详录族源、迁徙、修谱过程,具有较高地方文献价值。
若置于清嘉庆年间的历史语境中,其写作水平不仅达到了“敬宗收族”的实用目的,更展现了举人阶层的文化修养与叙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