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树甲.耒阳抗日名将
因为想写耒阳抗日名将罗树甲,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百度百科记录:罗树甲(1878-1944),字衡平,湖南耒阳三架乡人。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算起来是41岁军校毕业,这明显不合理,令我产生疑窦。于是找来了北平武学馆1922年出版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通讯录》,上面记载:“步科六期十四连,罗树甲,号衡屏,29岁,耒阳县人,本县城内赵公殿巷万昌号转。”以此倒推,将军应为1893年生人。
孤证不立,我又查阅了1936年出版的《当代党国名人传》,上面记载将军时年44岁,倒推为1892年,考虑到过去耒阳人有十岁逢一,报一岁虚岁的习俗,所以还应该是1893年。
有的人认为这不重要。不,这很重要。1893年生,1945年殉国,卒年52岁,恰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与66岁垂垂老矣是两个概念。
治史之人,须眼大于箕,心细如发,才不会闹出郭德纲相声里“爷爷八岁时被日本鬼子杀害了”那样的笑话。重要节点如生卒年、籍贯等,下笔必有出处,一子错,满盘皆落索。那些写百度百科的人,实在没把握可以写个“生年不详”。更离谱的是,湖湘文库的《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也说是生于1878年,可能这就是污染的源头。污染信息源,以致谬种流传,何异于郴州古子往耒水河排铊?这种行为,更是对民族英雄的大不敬。
牢骚发完,心情稍霁,言归正传。
罗树甲,号衡平,1893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县哲桥乡樟树桥。民国初年,四方多难,将军认为文人难以裨益时世,遂与何芸樵(何键)、刘恢先等人进入湖南将校养成所学习,后从湖北第二预备学校转入保定军官学校。
将军本号衡屏,投笔从戎之后改“屏”为“平”。这个容易理解,屏字有遮挡、隐藏之意。大丈夫处世当安邦治国平天下,岂能久屏于人后?也体现了将军由文转武的心路历程。从军校通讯录留的地址“赵公殿巷万昌号转”不难看出其出身寒微,过去大门大户都是直接邮传到家,用不着临街商铺周转。
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初在张宗昌部任见习军官,等待差遣。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少校营长,因作战勇猛晋升为第八军第二师第三十团上校团长。1929年,他升任第十九师第五十五旅旅长兼衡阳警备司令。
1929 年3月26日,蒋介石以“桂系谋反”为由,正式对桂系宣战。据燕尘社1929年5月记录:“十四号下午1点20分,何键电刘建旭部罗树甲旅占领全州后,与敌巷战甚烈。缴枪800余,炮5门,机枪13架,敌冲出西门逃窜。全州克服后,我军遂向兴安追击。敌不守兴安,再退大融江。桂林即日可下,李宗仁已逃窜。”
李宗仁何等厉害人物?被罗树甲将军一个冲锋就打跑了。同年,他对耒阳革命力量的“清剿”行动,导致中共耒阳县委和赤色游击总队损失惨重。也是这一年,将军向衡阳广湘中学(今耒阳二中)捐赠银元 2000 元,并担任校长。
内战战绩略去不表,从戎以来,身经数百战,所向无敌,时有健将、福将之誉。官越打越大,1930年6月, 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师副师长兼五十五旅旅长。1936年2月,任长沙市第一、第九两区保安司令及湖南省保安处副处长兼长沙警备司令。同年10月16日,授陆军少将军衔。时年43岁。
1936年袁清平的《当代党国名人传》为他修了传。罗树甲部为何彪悍善战,在传里有答案:将军“忠以事上。敏以驭下。故上能信任。而下能悦服。”他爱兵如子,对部属从不侵渔克扣,甚至还自掏腰包,为士兵添置寒衣。这是深谙驭兵之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男人间的浪漫很简单,你若能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我即可以命予之,是为忠义。虽然世间标榜,但能像将军这样坚守、践行者又有几人?
918事变后,将军拍案而起,不顾个人得失,撰<日人强占东三省,吾国全民众应有之决心与努力>一文,实名发表,吁请抗日。全文如下:
“自近日东邻以暴力强占全满以来,吾国要人,似有若干觉悟之表示,和平统一之局,或将因强邻之教训而促成。我军人既仗黄祖在天之灵,幸免于操戈同室。以此终归于尽之身,与彼有强权无理性之倭奴一拼。无论成败生死,皆较之内战为光荣。此吾辈武装同志,所应有之认识与决心也。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亡国之惨,全民同当此大祸临头。我武装同志,固应所不顾一切牺牲之决心,亦须赖我全民众一德同心,为之后盾,方真有济。余意日人所以敢于横行至此,视中国为无人之境,而中国政府国民至忍无可忍时,亦终难免背城借一。吾国既无国防,又无利械,战端一启,都市商埠,难免不首当其冲。惟吾国腹地崎岖,地广民众。苟多练义勇队,以为国军后援。步步为营,以守为战。不出数月,全世界失其贸易之场,日本商民,尤为切肤之痛。必将引起世界之干涉,及彼国人民之内乱。我虽牺牲,终必胜利。否则任人宰割,毫无抵抗,日本而外,尚有列强。满洲而外,尚有腹地。岂复有幸存之理?故余意欲死中求生,第一步在于武装同志之觉悟,以内争之力量对外。第二步在于全国民众之奋起,实行组织对外义勇队,以为国军后援。预备与倭奴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胜不止之殊死战!”
将军的远见卓识,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在抗战初起之际即准确预判了抗战的走向和结果,表达了对内战的厌恶之情。又直抒胸臆,告诉老蒋,不要兄弟阋于墙了,快共御外侮吧,真奇男子也。
抗战爆发后,罗树甲积极抗日。1937年10月28日,他特派参谋唐立石将水陆警察及团队编成防护部队,亲任岳阳防空指挥,同时派队赴乡村宣传防空、巡查防汉奸。11月2日被何键任命为长沙市防护团副团长;15 日,以岳阳为湘北重镇,特派副司令余克剑、参谋唐立石、县长周仲衡为岳阳市防空委员,方济舟为总干事组织训练演习巩固防空,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军第一一九师中将师长,开赴抗日前线,参与支援台儿庄、保卫大武汉等战役与日军作战。与日军第六师团苦战,收复安徽潜山等地,获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嘉奖。
1941 年 5 月 18 日任第十八军副军长,驻守湖北沙市、宜昌,加强重庆防御;同年率部于宜昌作战。
宜昌为三峡门户、川鄂咽喉。日军多次对这里发起进攻。1941年5月18日,日军又向驻守宜昌的一九九师发起猛烈攻击。先以飞机狂轰滥炸, 继以大炮犁地。面对日军的疯狂攻势,罗树甲将军与师长宋瑞珂指挥一九九师拼死据守, 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经过三昼夜浴血奋战, 因孤军无援, 一九九师几乎全军覆没,将军仅以身免。
如血的残阳下,将军远眺尸骨狼藉的战场,看着这支自己亲手打造的百胜铁军就这么灰飞烟灭,悲愤之气涌上心头,身心俱毁,大病一场。后转任国民政府军委会中将参议回乡养病。
1941年8月, 将军回耒阳后,再次就任广湘中学校长。
将军一直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因为他知道我族百年之屈辱皆源于民智未开。1929年, 他向濒临绝境的广湘初级中学捐银洋2000元,被学校董事会聘为该校校长。因日寇进犯湖南,1938年春,广湘中学从衡阳江东岸竹山庙迁至耒阳县新市街紫云峰,他又大力支持。后因抗日上战场才辞去校长职务。抗日战争期间,将军又捐田租500石,创立了衡平小学,原校址就在现在的张飞酒厂附近。(即今日南正小学前身)还捐助了耒阳县立中学。后又欲创立衡平中学,因局势吃紧而暂停。
将军不但热心教育事业,还关心家乡的宗族事务。他是东晋名士罗含后裔,民国十八年(1929年)捐四千大洋倡建罗氏宗祠, 越四年, 又以巨资主修耒阳罗氏大二房房谱。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他回耒阳时看到位于赵公殿不远处的罗氏宗祠大梁因漏雨腐坏,捐二千大洋进行重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还为耒阳罗氏大四房修谱缮祠捐大洋一千。现在的人很难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所在,过去的士大夫,久受儒教思想浸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路径。爱吾家所以爱吾族,爱吾族所以爱吾乡,爱吾乡所以爱吾国。爱国应是一种渐进之馥郁情怀,由关爱身边人而起,而不是假大空的泛泛之谈。
1944 年 7 月 3 日至 8 月 1 日,日军第三师团与中国第二十六军、暂编第二军围绕耒阳展开激烈争夺,反复易手达三次之多。8月下旬,日军再度攻陷耒阳并成立维持会。因病滞留耒阳的将军不幸被俘,被囚禁于淝永乡谢家村长达两月。
俘获国军中将,鬼子如获至宝。凭着以往的经验,若是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肯降,在他的感召下,耒阳城乡可尽入鬼子掌握,对反抗军的士气也是极大打击。
想尽一切办法,威逼利诱。将军始终不为所动,一言不发,抗节不屈。
数月之后,鬼子终于失去耐心,开始上刑,把将军两个大脚趾切断。剧痛之下,将军虎目圆睁,如火山爆发,自胸腔里吼出:“不降,打死不投降!”
次日,鬼子再来刑讯,取过两柄刺刀,以耶稣受难之姿势,穿透将军掌心,把将军钉在土墙上,连番折磨之下,钻心之痛令将军昏厥。
悠悠醒转后,将军头颅低垂,口中喃喃有词。
鬼子嘱一旁的汉奸特务听他在说什么。汉奸附身过去,听得将军在念“......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汉奸面露惭色,告诉鬼子,将军只不过在背诗。鬼子悻悻离去。
汉奸似有不忍,继续好言劝降。将军抬起头,眯着眼望着汉奸:“大丈夫自有大丈夫为人处世之道理,你这等猪狗一样的东西怎么能懂?”见汉奸满脸羞愧,将军又说:“如果你还存一丝中国人之良心,就给我个痛快,别让鬼子再折磨我。”
汉奸踌躇再三,取出特高科给自己准备的氰化钾,塞入将军口中。
1945年1月5日,将军含笑而卒,享年52岁。
将军出殡那天,那些平日里四处躲藏的群众,都从阴暗的角落里走了出来,跟随在灵柩后面默默地走,默默地走,无不双眼泪流。
他们一哀我国家、民族命运之多舛。二怜自己逢此乱世身如浮萍,不知终归何处。连将军这样的国家肱股,家乡梁柱都落此下场,自身命运可想而知。
将军葬于耒阳的镇山——马阜岭。这股英烈之气,托体同山阿,永久陪伴着家乡人民。
1947年4月5日, 中央国民政府明令褒扬。
罗夫人刘承友女士亦是一位奇女子。“宅心慈仁,素好善举。施米济贫,习为常事。”抗战时为前线将士捐冬衣,1945年,耒阳光复后,按照将军遗愿,毁家兴学,建成了衡平中学。这里要纠正某些“野史”爱好者衡平中学没建成的结论,衡平中学建成了。据汉口《大刚报》1947年2月7日第三版,“罗树甲夫人完成夫志,湘教厅呈请中央褒奖”“三十四年八月光复之初,其夫人即请其地方热心教育人士积极筹备,觅定校址。除修复已拨借之公共房屋为永久校舍外,并得其毕生血战所得薪饷置之田产全部捐出。......以其毁家兴学,热忱可嘉,已允核准立案。并将依法呈请中央优于褒奖,以示鼓励。”按照衡平公馆(现耒河边的杜甫公园门口)的位置,衡平中学应为城南中学(老三中)之前身。
将军生有三女,长女早亡,二女罗淑兰,1936年嫁于哲桥三益村。三女罗仲筠,在国民革命军第18军服务,建国前夕随夫去了台湾, 生有一子三女,现居台湾新北市三重区。 2005年清明节, 罗仲筠率子女经香港回家乡耒阳祭拜父亲, 政府领导热情的接待了她。
原创:王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