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宝乙亥重修谱序
宋 进士 罗廷忠
今夫有一世,必有所由始;有一名,必有所自立。我族谱牒之传,方自何世?诚不可不为之继述也。昔大唐太宗设正掌,序宗派,纪属戚,以昭穆而定亲疏,无非欲以才第之道率天性,故隆其谱之名曰玉牒。
余之十世祖讳宗广,于唐太宗贞观癸巳(公元633年)职节干元帅,亲沐其盛,于是我族谱之立焉。迄今余之去广,较广之去含,更增数世之远,宁免重修之功,且唐节干于广,予今师保于宋,均获祖宗积德之报,而无水源木本之念。是以,余循广修旧样,除开派不录,止书得祖一脉,其代二十有三世以上,广因注之甚详,十世以下余亦编之甚析。至十九世祖八一郎,讳汝翼者,唐咸通戊子(公元868年),授管军总辖。八五郎讳汝辅者,唐天祐甲子(公元904年),授副尉节干元帅,职同广公,一时振起,铜柱已标名矣!似无待于予渎然,文华武英,莫非地之所钟。常忆我二世之祖,自西湖迁居马水良陂猴山,科第蝉联。而冀公又同其弟汝安,自良陂猴山移居上库,择胜地而处。越三世,获报于予。大宋开宝辛未四年(公元971年),予登进士,复功授金青光禄大夫、师保,妻廖氏封郡国夫人,此又不可不记也。虽然富贵贫贱,理有循环,余亦何敢冀我后之咸荣?
惟愿我子我孙,知我谱所由始,识我谱所自立。虽百世之远,亦世守而世修,则尊卑长幼,庶秩然蔼然于无既矣,幸甚!是为序。
大宋开宝乙亥八年(公元975年)夏月,二十三世嗣孙廷忠字一斋编撰。
——录自耒阳马水1992年《罗氏通谱》
【注】师保:古时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庶shù:但愿,希冀。
秩然:秩序井然;整饬貌。
蔼然:和气友善的样子。
无既:无穷,不尽。
【解读】
这篇《宋开宝乙亥重修谱序》是北宋开宝八年(975年)由进士罗廷忠撰写的族谱序言,具有重要的家族史文献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核心内容解析
修谱宗旨:
强调“水源木本”观念,提出“有一世必有所由始”的家族传承意识;
明确修谱目的为“昭穆定亲疏”,通过谱牒维系宗法秩序;
体现“才第之道率天性”的儒家伦理,将科举功名与血脉传承结合。
历史脉络:
追述自唐贞观九年(633)十世祖罗宗广首修族谱;
记载关键迁徙路线:西湖→马水良陂猴山→上库;
详录唐代两位显祖:八一郎罗汝翼(868年管军总辖)、八五郎罗汝辅(904年副尉节干元帅)。
作者自述:
记录本人971年进士及第,授金青光禄大夫、师保之职;
妻廖氏获封郡国夫人,体现宋代“妇凭夫贵”的封赠制度。
二、时代特征
政治文化背景:
延续唐太宗"设正掌,序宗派"的谱牒传统;
反映北宋初期"崇文抑武"政策下科举士人的家族荣耀;
“铜柱已标名”暗用东汉马援平南立铜柱典故,彰显军功。
谱牒体例:
采用“小宗之法”:只录直系一脉(“止书得祖一脉”);
世系记录跨度:23世以上由罗宗广详注,10世以下由作者续编;
体现“谱法三要素”:世系、迁徙、仕宦。
三、思想价值
家族伦理观:
“尊卑长幼,庶秩然蔼然”的秩序追求;
“富贵贫贱,理有循环”的宿命论与警醒意识;
“水源木本”象征的自然伦理观。
教育意义:
强调“虽百世之远,亦世守而世修”的传承责任;
通过科举蝉联的家族史激励后人;
“文华武英,莫非地之所钟”的风水地理观念。
四、文献特色
文体特征:
典型宋代谱序结构:溯渊源→述迁徙→记显宦→明体例→寄期望;
骈散结合的文言表达,如“科第蝉联”“秩然蔼然”等四字句式;
历史纪年精确到干支(贞观癸巳、天祐甲子等)。
史料价值:
印证《新唐书·百官志》“掌天子族亲属籍”的宗正寺职能;
反映唐宋之际湘南地区武职官制(节干元帅、管军总辖等);
记录北宋初期从五品文散官“金青光禄大夫”的实授案例。
这篇谱序生动展现了唐宋之际士族家族的生存策略:通过谱牒编纂将军事荣耀转化为文化资本,在朝代更迭中维系家族地位。作者将个人科举成就归因于“三世获报”的因果观念,折射出宋代新兴科举精英的家族建构智慧。其“世守世修”的嘱托,至今仍是中国家族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