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齿录序
清 罗杰
《周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异其男女,岁登下其生死,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㓂,司㓂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重之至也。
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因民数之登,耗为殿最也。盖王所拜受,一则贤能之书,一则万民之数。国非民不立,民非贤不治。贤固万民之秀,民亦万物之灵。王所受于天地祖宗者,莫重于此,故拜而登于天府,王重之王以下,书其副,以贰之其在乡,遂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族师闾胥亦由是校登而数焉,遂大夫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赞长里宰,亦由是校登而比焉。然则户口生齿之未可轻视,所从来远矣。
尝闻之,古者生子,三月择日名之,以告闾事。闾史书为二,一献于州史,一自藏之。故岁可得而合也。族党、州乡皆因闾胥所数而登校之,所以不料民而知其众寡也。抑又思闾胥所书,仅二十五家之民,故善小而必登,族师所书,乃百家之民,故学行兼而后录,党正以上,则德行道义皆全矣。贤能之书,与万民之数所献自别,而当其生子命名,则一也。
吾族家乘之修,既以名位分列贤能而于齿录,仍合而纪焉。此物志也。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岁次十年乙丑仲春月谷旦,戊申科解元杰撰。
——耒阳罗氏五房《罗氏通谱》
【注】罗杰,贵选次子,字绍豪,一字凡夫,号柳江,一号惺堂,甲午副榜戊申解元,任军民府永绥厅训导兼教论事。罗含第四十六世孙。清乾隆十三年戊申四月十一日亥时生,淸道光五年乙酉八月十一日辰时殁,享寿七十有八。《耒阳县志》编入儒林传。
齿录:指家谱中按年龄顺序记录的家族成员名录。
《周官》:是《尚书·周书》的篇名,也被称为《周礼》,主要讲述了西周的官制和政治制度。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在儒家“十三经”中,它是唯一一部阐述儒家官制的典籍,对中国历代官制的置建有极大影响。
三年大比:乡举里选是古代官吏选拔制度。据《周礼·地官司徒》载:周代,乡大夫秉承大司徒的“教法”(政教禁令),令乡吏施教于乡民。三年进行“大比”,“考其德行道艺”,将其中优秀者(“贤者能者”)贡于周王。临行前,由乡大夫举行“饮酒之礼宾客之”。
此处“三年大比”可理解为“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校核”。
天府:王室档案库,象征最高级别的保存。
冢宰 zhǒng zǎi :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贰之:保存副本。
以赞王治:以协助王施政。
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族师:官名。族的行政长官。族是党的下属行政区划单位,辖一百家。族师各自掌管本族的戒令、政事。
闾胥:官名。闾的行政长官。闾是族的下属行政区划单位,辖二十五家。闾胥各自掌管本闾有关征收赋税、徭役的命令。
遂大夫:古代的一种官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遂大夫,每遂一人,为遂的长官。周制,有乡有遂。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住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遂制,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遂,一遂为一万二千五百家。
党正:周时地方组织的长官。《周礼·地方司徒》谓乡以下的行政区,依次为州、党、族、闾、比。党有党正,为一党之长,以下大夫任之。旧注谓每党有五百家。
【解读】
这篇《世系齿录序》是清代学者罗杰为耒阳罗氏五房《罗氏通谱》所作的序言,主要阐述了古代户籍管理和家族世系记录的重要性,以及修撰家谱的意义。以下是对文章的详细解读:
1. 文章主旨
户籍管理的重要性:文章开篇引用《周官》(即《周礼》)的记载,说明古代官府对人口管理的重视。司民官负责登记万民的数量,区分男女,记录生死,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校核(“三年大比”),并将数据上报给周王。周王恭敬地接受这些数据,并将其收藏于天府(王室档案库)。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人口数据的极度重视。
人口与贤能的关系:文章指出,国家依靠人民而立,人民依靠贤能而治。贤能是人民中的优秀者,而人民是万物之灵。周王从天地祖宗那里接受的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贤能的名册,二是万民的数量。因此,这些数据被郑重地保存和备份。
基层管理的细致性:文章详细描述了古代基层官吏(如乡大夫、族师、闾胥、遂大夫等)如何逐级登记、校核人口数据,体现了古代户籍管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家谱修撰的意义:作者将古代官府对人口的重视延伸到家族层面,说明修撰家谱(“家乘”)是对家族世系和贤能之人的记录,既分列名位(贤能),又合编齿录(人口),以此彰显家族的传承和荣耀。
2. 结构与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开头至“重之至也”):引用《周官》说明古代官府对人口登记的重视,强调周王对人口数据的恭敬态度。
第二部分(“内史、司会、冢宰贰之”至“所从来远矣”):进一步阐述人口数据对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基层官吏如何逐级登记、校核人口。
第三部分(“尝闻之”至“则一也”):以古代生子命名的仪式为例,说明人口登记从最基层的闾胥开始,逐级上报,最终形成国家的整体数据。
第四部分(“吾族家乘之修”至结尾):点明修撰家谱的意义,将官府对人口的重视类比为家族对世系的记录,强调家谱是家族的重要文献。
3. 核心思想
人口为立国之本:文章强调“国非民不立”,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贤能为治民之要:贤能之人是人民中的杰出者,他们的选拔和记录对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家谱是家族的历史:修撰家谱不仅是对家族人口的记录,更是对家族贤能之人的表彰,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
4. 作者背景与写作目的
作者罗杰是清代学者,曾任地方训导兼教谕,对儒家经典和古代制度有深入研究。他通过这篇序言,将古代官府对人口的重视与家族修谱联系起来,旨在说明家谱修撰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文章写于嘉庆十年(1805年),是为耒阳罗氏五房《罗氏通谱》所作的序言,目的是为家族修谱提供理论依据,并彰显家族的历史底蕴。
5. 历史与文化价值
文章反映了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和家族文化的紧密联系。
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将家族治理与国家治理相类比。
为研究清代家族谱牒文化提供了重要文献。
总结
这篇序言以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为切入点,论证了家谱修撰的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引用经典和古代制度,将家族世系的记录提升到与国家人口管理同等重要的高度,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思想。文章不仅是一篇家谱序言,更是对古代政治制度和家族文化的深刻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