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罗氏续修宗谱序
清 进士 刘良璧
余自雍正甲辰登进士第,蒙先帝即用,出宰福建福州之连江邑,矢公矢慎(发誓为公与慎重办事),十有余年,屡官至台湾分巡观察(官名,掌教育、盐政等),俸满引见,荷蒙圣上温谕,再赐予有加;以人地相宜,仍命赴省补授今职,御恩感激,图报末由,每思吾衡前贤,自宋以来,班班可考。在晋,则有罗含,字君章,号富和,文章、德行、勋业皆非后人所及,心窃慕之。其裔孙贡生讳廷楫,字持四,与余有戚谊,以谱请余,固乐为之序。
维夫天地有中和之气,乃物得以生生于无穷。若夫祁寒暑雨(冬季大寒,夏天湿热)以及风驰电击,皆一时之为而不可常。人生其间有是气,有是德,斯足以养是福。富和先生文章则见于《更生》诸篇,谕生生之理甚备。德行则见于不受“新淦之馈”、“主簿之引”,与不阿桓温而无近名。立节之迹、勋业,则由参军累迁至襄阳左丞相,食邑宜城,后镇襄阳,而未尝以才自见。虽桓温目为江左之秀,而处之裕如也。非秉中和之气,而有其德者欤?及致仕卜居耒阳兴业乡之高冲,继迁邑之西湖,祥草生于庭丈。
夫子七:长处端,永和丁未(公元347年)授武功大夫,自西湖迁马水之侯山居焉。端生溶,宋初授资政大夫,封忠武侯。十世孙宗广,唐贞观癸巳(公元633年)授承信郎、副尉节干元帅。十九世孙汝翼,唐咸通(公元860年—874年)授管军总辖,其弟汝安曾孙廷忠,开宝辛未(公元971年)进士,以功授金青光禄大夫。三十三世孙宗华,字华玉,元延祐庚申(公元1320年)授护国上将军、元帅。其余邑金紫登仕版者无数。富和先生次子处严,派衍南城内,传至裔孙景华公,复自城内卜居兴业乡之遥田。其长子添祥,明洪武初,有从王功守衡卫,逐择衡之泉水冲落屯焉。罗伏十八,其户名也。添祥次子荣,分居泉溪市,此则持四年戚史居泉之小宗也。迄今,户口鳞集,衣冠蝉联,可谓盛矣。而持四尝语余曰:“吾族之在衡者,若炉堡,若金紫滩,合之不敌在耒六之一。其第三子处正,第四子贵衡,第五子贵春,第六子贵传,第七子贵海,星罗棋布。其在耒邑也,开户一十有三,村落三十有六。今则以开户,村益成村,始不可数计矣。”余闻之,而慨然兴叹焉。富和先生之祖,若父均为太守不具论,至先生为相不立异、不苟同,而其后嗣为将、为侯亦如之,可谓得天地中和之气,而食祖宗之报,为无穷矣。夫大过不及者,祁寒暑雨也。震世服物者,风驰电掣也。何如太和之气常在宇宙闻乎?后之为名宦贤者,舍先生而谁与归?先生之孙华玉去先生远矣,而能倡修宗谱,源源本本不失,至于今凡七修,孝子贤孙相续不乏,而且家训森然。我朝敦宗睦族之道垂为令典,罗氏内守家训,外遵国宪,家庭雍睦,世德发祥,安将相公侯之盛,不可再见于今日也哉?是为序。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岁次戊辰季夏上浣之吉,赐进士出身、任福建兴泉永道省斋刘良璧拜撰。
——耒阳大二房《罗氏族谱》
【注】刘良璧字省斋,湖南衡阳人。进士,历官福建连江、将乐、龙溪知县,擢漳州同知。清乾隆5年(1740年),荐升分巡台湾道,分巡福建兴泉永道。
兴泉永道是清代福建省的一个行政区,管辖泉州府、兴化府和永春直隶州。 前面是设置于明朝中期的兴泉道,明末废除,1670年(康熙九年)复置兴泉道,管辖兴化府、泉州府,道治驻泉州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增领永春州,更名兴泉永道。
【解读】
这篇《丁卯罗氏续修宗谱序》是清代进士刘良璧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湖南耒阳罗氏家族撰写的谱序。全文以罗氏先祖罗含(东晋名士)为脉络,追溯家族历史,颂扬其德行功业,并阐述修谱的意义。以下为分层解读:
一、作者背景与写作缘起
作者自述:刘良璧为雍正甲辰(1724年)进士,历任福建连江知县、台湾分巡道等职,后调任兴泉永道。他自称仰慕罗含(字君章,东晋名士)的德行文章,因与罗氏后裔贡生罗廷楫(字持四)有姻亲关系,受邀作序。
修谱动机:强调罗氏家族历史悠久,自宋代以来“班班可考”,续修宗谱是传承家族文化、凝聚宗族的重要举措。
二、罗氏先祖罗含的德行与功业
“中和之气”的哲学核心:刘良璧以“天地中和之气”为纲,赞罗含兼具文章、德行、勋业。
文章:代表作《更生论》阐述生生不息的哲理;
德行:拒收贿赂(“新淦之馈”)、不依附权臣桓温,清廉自守;
勋业:官至襄阳太守、宜城侯,却“不以才自见”,谦逊淡泊。
历史评价:引用桓温称罗含为“江左之秀”,凸显其名士风范,并指出其成功源于“秉中和之气”——即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
三、罗氏家族的分支与繁衍
迁徙脉络:罗含致仕后定居耒阳兴业乡,后裔分迁衡阳、耒阳等地。
长子罗处端一脉:迁居马水侯山,后代有资政大夫罗溶、护国将军罗宗华等。
次子罗处严一脉:迁居遥田,后裔罗添祥于明初屯守衡阳泉水冲,形成“罗伏十八”户族。
家族兴盛:描述罗氏在耒阳“开户一十有三,村落三十有六”,子孙“衣冠蝉联”,分支遍布,体现家族人丁兴旺、科第绵延。
四、修谱意义与家族传承
宗谱的延续性:提到罗氏宗谱已七修,赞其“源源本本不失”,强调孝子贤孙通过修谱维系家族记忆。
家训与国法的结合:称罗氏“内守家训,外遵国宪”,将家族伦理(敦宗睦族)与国家教化(清代令典)统一,彰显家族的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的期许:以罗含为典范,呼吁后人效仿其“中和之德”,延续“将相公侯之盛”的家族荣光。
五、历史价值与时代特色
清代宗族文化:序文反映清代士大夫重视宗族建设,通过修谱强化血缘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文学与史料价值:文风典雅,引经据典,体现进士出身的文采。
详录罗氏世系与官职,为研究湖南地方家族史提供珍贵资料。
思想内核:贯穿儒家“中和”思想,将个人德行、家族兴衰与天地之道相联系,凸显传统士大夫的世界观。
结语:刘良璧此序不仅是为罗氏宗谱作序,更是一篇融合家族史、道德训诫与哲学思考的典型清代士大夫文本。它既颂扬了罗氏先祖的德业,也寄托了对后世“守家训、遵国宪”的期望,是理解清代宗族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