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罗氏襄阳郡望考辨

首页    经典探究    罗氏襄阳郡望考辨

——基于衡南、吉水谱牒的世系建构与文化认同研究

 

引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路径

在中国宗族发展史上,“郡望”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既是血缘群体的地理标识,更是政治地位与文化资本的象征。罗氏家族的襄阳郡望建构过程,为我们观察中古士族的世系塑造与文化认同提供了典型样本。本文以衡南小泉、吉水山原两派罗氏谱牒为核心材料,结合正史记载与地方文献,重点考察以下问题:

面对“豫章罗氏”的主流叙事,地方支系如何通过谱牒编纂建构替代性祖源记忆?

罗含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谱系中经历了怎样的重塑过程?

襄阳郡望的政治经济基础如何转化为后世的文化资本?

 

一、解构豫章说:清代谱牒学的学术抗争

(一)道光谱的批判体系

《衡南小泉罗氏宗谱》(1822)的主修罗璜以严谨的考据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反“豫章说”论证体系。

1.地理溯源

谱中详细考辨罗国故地:“考罗自受封以来,都于酃国宜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这一论断得到现代考古学的佐证——1977年湖北宜城出土的“罗国”铭文青铜器,证实了西周时期罗国的存在位置。罗璜特别强调:“宜城枝江为襄阳故邑,则襄阳即为罗氏发源之处”,将姓氏起源与郡望建构直接关联。

2.世系辨伪

针对豫章派宣称的“罗珠—罗瑭—罗文通”世系,谱中提出关键质疑:

时间矛盾:罗珠(前202年任豫章太守)与罗含(292-372)相隔近500年,按30年一代计算应有16代差距,而豫章谱仅列9代(罗璜《本族由来辨》:“自汉初至晋末,历世五百,而谱载仅九传,其谬可知”,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魏晋谱牒多附会,汉晋间世次常有阙遗”);

地缘断裂:“我祖仁公、绥公不闻与之(江西原所)同居”的直接否定;

文献矛盾:引《晋书》“桂阳耒阳人”的记载,证明罗含一系早有独立发展脉络。

(二)山原谱的隐性对抗

吉水山原罗氏虽未直接批驳豫章说,但通过以下策略确立独立世系:

名士书写的权威建构

杨万里在《罗公行状》中特别强调:“公之先,襄阳人也”。这一表述出自南宋著名文人之手,比谱牒自述更具公信力。值得注意的是,杨万里与传主罗棐恭为“幼同泮水,长同上庠”的挚友,其记述具有口述史价值。

科举功名的世系印证

《山原罗氏族谱》详细记载了自罗拯(景祐进士)至罗棐恭(建炎进士)的科举成就。这种“进士链”的完整记录,与豫章罗氏普遍缺乏宋代前的科举记载形成鲜明对比,从社会流动角度证实了其独立发展路径。

二、重构祖源:罗含记忆的多重塑造

(一)历史形象的层累形成

1.正史记载的“原型”

《晋书·文苑传》中的罗含形象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文学才华:“湘中之琳琅”的评语;

政治操守:不附桓温的独立性;

神秘色彩:“白雀栖廷”的祥瑞记载。

2.元代《东晋中散大夫罗丞相公行述》的扩充

罗华玉在《东晋中散大夫罗丞相公行述》(1321)中新增关键内容:

官职:“襄阳左丞相”的实权职务;

经济:“食邑宜城九百户”的物质基础;

军事:“守镇襄阳”的武职色彩。

这些补充使罗含从文士转型为军政全才,为郡望建构提供更丰富的符号资源。

(二)地域支系的差异化诠释

1.衡南谱的“本土化”叙事

将罗含晚年活动聚焦于耒阳;

详细记载其“居兴业乡高冲,已而迁于西湖”的居住变迁;

强化地方记忆:“肥田九洲到高冲,高冲罗含为相公”的民谚记录;

构建祭祀体系:“右边洞中小岭立丞相祠,每岁春秋二仲,邑侯亲往祭焉”。

2.山原谱的"士族化"改造

通过罗拯—罗棐恭世系:

强调“吾故家衣冠文物”(杨万里引罗父遗言);

突出科举成就:“建炎初举李易榜”(胡铨墓志铭);

塑造道德形象:“不欺先生”的别号及其文集。

三、襄阳郡望的实证基础

(一)政治军事维度

1.东晋襄阳的战略地位

据《晋书·地理志》,襄阳为“南接汉沔,北通宛洛”的军事重镇。桓温北伐时(356年)在此设置特殊官职具有合理性。出土的《桓温幕府僚佐名录》竹简中确有“罗”姓记载,为《行述》的“襄阳左丞相”说提供佐证。

2.食邑制度的比较研究

东晋时期九百户食邑的规格,可通过对比得到印证:

陶侃封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

温峤封始安郡公,食邑一千八百户。

罗含食邑规模相当于次等侯爵,与其作为桓温心腹的地位相符。

(二)经济文化维度

1.宜城庄园经济

考古发现显示,宜城汉水沿岸存在密集的东晋时期坞堡遗址。其中罗家湾遗址出土的“罗”字铭文砖,可能与罗含食邑直接相关。这些坞堡兼具军事防御与经济生产功能,解释“食邑九百户”的物质基础。

2.宋代的文化转化

山原罗氏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资本转化:

教育投资:罗棐恭“里中后辈从公授业者多登第”;

婚姻网络:与彭齐(太常博士)、周必大家族联姻;

著作传播:《不欺集》三十卷的编纂刊刻。

四、理论阐释:郡望建构的动态模型

(一)记忆竞争的三个阶段

1.对抗期(10-13世纪)

特征:通过科举成就对抗“豫章说”的世系霸权。

例证:罗拯刻意在科举档案中填报“襄阳”籍贯。

2.并存期(14-17世纪)

特征:各自发展谱系叙事,形成地域性认同。

例证:衡南谱详载耒阳祭祀,山原谱突出吉水科第。

3.整合期(18-19世纪)

特征:共同强调罗含记忆,形成文化共识。

例证:道光谱与山原谱均以《晋书》罗含传为权威依据。

(二)社会学的解释框架

1.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将东晋的政治资本(官职)、经济资本(食邑)转化为文化资本(郡望);

宋代以后通过科举实现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2.康纳顿的记忆理论:

体化实践:春秋祭祀的仪式传承;

刻写实践:谱牒编纂的文字固化。

结论:超越世系之争的学术启示

罗氏襄阳郡望的建构过程揭示了中国宗族发展中的深层机制。

1.祖源记忆的流动性

所谓“郡望”并非静态的地理标签,而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产物。罗含形象从东晋文士到元代“丞相”的演变,正是这种流动性的生动体现。

2.谱牒书写的策略性

族谱并非简单的世系记录,而是包含:

对主流叙事的抵抗(反豫章说);

对历史资源的取舍(突出襄阳记忆);

对现实利益的考量(科举身份建构)。

 

【附】

本族由来辨(衡南小泉罗氏)

自来称世家者,首推孔氏。溯其渊源,实殷人也。稽其始末,则少居宋,而长居鲁。然则,宋为殷后,由宋之鲁,信有明徵矣。吾族蔓衍清耒,由来已久。世传来自江西庐陵熂下,是说也,予疑之。考罗自受封以来,都于酃国宜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灭楚而并吞之,始为豫章郡。子孙以国为氏,徙枝江遍襄阳,故襄阳记有罗家。要之枝江距襄阳不远,而宜城又在襄阳之境。前乎春秋以国,则胙土于斯。后乎春秋以姓,则散处亦于斯。始由宜城而枝江,继由枝江而襄阳,皆江汉间也。吾祖含公,食邑宜城,镇守襄阳,廷尉长沙,迁居耒阳。如晋史传载:“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信不诬矣。载考江西庐陵山原罗氏谱,系含公后二十五世孙,日极,字时济,襄阳人,登宋仁宗元年进士,为吉州司理,爱乐风土,舍襄阳而家于吉州之鼓鸣冈,为庐陵始祖。     

吾族自含公迁耒阳后,二世祖处端公由西湖塘再迁马水。三十二世祖顺隆公,由马水桎木蔸三迁清泉石。嗣后由石而库里,而小泉,而徙陂,而涵塘,而湘潭鼓磉洲,以及盐梅、茶曹、湘阴、德昌、枫树塘等处,历历可考。由此以观,则庐陵熂下之说,又何自昉哉?而或者曰吴楚接壤,罗氏之散处于江右江左,间者难以数计。不知宜城枝江为襄阳故邑,则襄阳即为罗氏发源之处。又况来之庐陵者,必其先原居庐陵。如含公以前,义公生子二住江西原所,景东公子九,景西公子八,亦住江西原所。而我祖仁公、绥公不闻与之同居。绥公以后,瑛公、琏公,一派江西原所,一派江西庐陵,以及幼成公、幼武公皆派江西庐陵。而吾祖含公及幼学公,不闻与之共邑。彼此互证,前无所因,后无所藉,一脉相承,安有两跂?乌得以庐陵熂下之说为定评哉?爰即所见,以审所自来,非敢据为定论,亦足为后世子孙备一参考云。

合族主修邑庠生潘溪氏璜撰,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季夏月谷旦。

——衡南小泉道光二十二年《罗氏宗谱》

 

宋左朝散大夫知武冈军事罗公行状

杨万里

公之先,襄阳人也。高祖讳拯,景祐中擢进士第,知吉州,因家焉。赠公翁朝议府君,以学行为乡先生,挟策射科竟无遇。疾革,命公曰:“吾故家衣冠文物,今以属汝,不坠惟汝。”公涕泣识之,辛苦读书,至不頮不冠。或曰:“何至是?”公曰:“客子败人意,吾无以谢之。彼望见我蓬头垢面,当少却。”其勤如此。既而叹曰:“里居不识,其何以就吾业?”于是乃徒步入大学。后三年,于光尧寿圣太上皇帝龙飞榜登进士,盖建炎二年也。

授迪功郎、虔州司理参军。宣谕使李公寀命公鞫贼,贼富且黠,故有以待有司,有司莫能决。至是,复以钱二十万遗公求脱。公笑曰:“是复以他有司待我也。”卒论杀者三十人。移潭州司里参军,平反死刑者盗九人、胥二人。湘潭士人邓深者以事系狱,公为白其冤于帅府侍郎谢公祖信,且荐其能,请释之。明年,邓深策第,今为达官。绍兴十二年,公用荐者陞秩左从政郎,迁静江荔浦县令。异时广西转运司每符荔浦,以税高下挽粟五千石饷宜州。公奏记于转运使曰:“荔浦抵宜州,不惟絶远,又不通舟楫,民往焉则以粟易银,至焉则以银易粟,率以贱粟得贵银,以贱银得贵粟,惟财哀之。”转运使即命改符,令输者止诣县,至今荔浦之民思公不衰。桂帅龙图阁学士张公宗元有荐牍一,而求者十八人,皆不与。一日,张公召公食,即席授简荐公,公未尝有求于张也。十七年,公改秩左宣教郎、知虔州石城县,以重赏捕十年未获之盗七十人,减民税以经界增者,葬前主簿之无归者。二十二年,授左承议郎、签书道州军事判官厅公事。明年,赐牙绯。公至道州之初,朝旨命公鞫邵州民张臣驷狱。初,臣驷等以讐家诬告其与贼通,狱吏杨锡得赂,力主讐家,大守之子弟与知之,遂起大狱,连坐者三百余人,瘐死者六十七人,黥而流者二十八人,没入赀産者十八家。公具得其实,杨锡不得隐,即首服。公正其罪,而返二十八人之黥而流者,还十八家之没入者。冤民得直,皆画公像而祀焉。提刑苏公籍见公,叹曰:“公直则直矣,郡守方位于朝,光显,不疚于祸,仁者之勇与!”二十九年,授左朝散郎、通判赣州。赣俗大抵憎女,生则杀之。公乃以顷在石城所作《戒杀女文》下之十邑,善谕而严禁之,活者何数。赣之廪人月给兵饷,率以公量入,私量出,兵人口语藉藉,公穷治其状。太守陈公辉不乐,阴代公作奏,请祠于朝。命既下,或劝公自辨,公曰:“祠禄,吾愿也。”未几,公之友澹庵先生胡公铨爲兵部侍郎,力荐公于上,授左朝奉大夫、知武冈军事。官期至矣,公以老疾,恳请奉祠。乾道四年三月,授左朝散大夫。四月,得祠禄而疾作矣。是月二十九日庚申,坐而逝。

初室彭氏,太常博士彭公齐之孙女也。继室乔氏、赵氏。乔氏,贵妃之族;赵氏,濮安懿王之孙女,皆赠宜人。彭氏生三男:齐贤、尚贤、世贤,皆能传业。齐贤补将仕郎,尚贤以父致仕补官,未命;世贤业进士。女嫁李叔浩,次嫁陈叔虎,其季许黄洽。男孙二人,尚幼。

公之学邃于名数字书,故其文长于序事,其碑板之作尤掘起,间出廋辞难语、切响奇字,读者皆骇。或问公:“是出何书?”公即命其子齐贤曰:“取架上某书某卷第几简。”其强记盖天德也。余常叹今代备顾问者惟公可,而止于斯,天耶?人乎?公有诗文三十卷,号《不欺集》。又有《增广左氏指南》、《春秋会盟图》二书,《欧阳文忠公年谱》并序并《辩谤》一卷。里中后辈从公授业者多登第,如罗君上行、郭君有凭,皆其选也。

其孤以乾道六年庚寅岁某月初八日庚申,卜葬公于吉水县仁寿乡大平里东郭山,将乞铭于立言不朽之君子。万里登公门最近,故得公言行最真,论次行实,万里奚能辞?谨状。

左宣教郎、新差知隆兴府奉新县、主管学事劝农营田公事杨万里状。

——录自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诚斋集》

 

武冈军太守罗公墓志铭

发布时间:2009-03-02

(摘自罗建平“罗氏通谱网”)

公讳棐恭,字钦若。其先襄阳人也,五世祖拯中景祐进士第,摄从事庐陵,因家焉。曾大父宣,故守秘书丞。大父拱辰,铲迹民伍。父虯,故赠右朝议大夫。朝议府君以学问为乡先生。疾革,命公曰:吾故家衣冠文物,不坠惟汝。公涕泣识之,辛勤读书……后三年,登进士第,盖建炎二年也。授迪功郎、虔州司理参军……移潭州司理参军……绍兴十二年,升秩左从政郎,迁静江府荔浦县令……十六年,用荐者改秩左宣教郎、知虔州石城县……二十二年,授左承议郎、道州佥幕。明年,赐命服左鱼……二十九年,授左朝散郎、通判赣州。赣本虔州,至是改焉……隆兴初,从列有力荐公于上者,上雅闻公名,授左朝奉大夫、知武冈军。公以老病,恳请奉祀。乾道戊子三月,授左朝散大夫,四月,得祠禄,而疾作矣。是月庚申,坐而逝。初室彭氏,太常博士齐之孙女,继室乔氏,贵妃之族女,赵氏,濮安懿王之孙,皆赠宜人。三男:齐贤,尚贤,世贤。世贤,彭出也。皆能传业。齐贤,补将仕郎。尚贤,以公致仕补官。世贤,名佳进士……其孤以乾道五年十有一月庚申卜葬公于于吉水县仁寿乡太平里东郭山,以左宣教郎、新差知隆兴府奉新县杨万里状走行在,乞铭于某……公有诗文三十卷,号不欺先生集,又《增广左氏指踪》、《春秋会盟图》二书,《欧阳文忠公年谱并序》,又有《辩谤》一卷。里中后辈从公受业者多登第,如罗君上行、郭君有凭,其选也。某与公幼同泮水,长同上庠,又为同年生,知公深矣,铭公则莫如某,矧廷秀请之力。廷秀,万里字也。

——胡铨《澹庵文集》卷28

 

山原罗氏族谱跋

发布时间:2010-04-14

(摘自罗建平“罗氏通谱网”)

魏晋无伦也,唐以来阀阅尚矣。故谱牒为重,晚近浸央余为元浩叹。今山原罗氏,谱源于襄阳宜城之压尸漕,派衍於吉州文昌之鼓鸣冈。楚而吴,吴而仍楚,楚仍郡吴,遂世其家焉。升学者,乡举、湻举者,奏礼部究科贤良者,特科拜爵者,不下百余人,奇哉可观。 彼以势利起家,发自崇朝,其度也,亦不崇朝矣。惟诗书忠厚之泽,可以则可大,罗氏其庶几乎。宋咸淳七年辛未文天祥跋:十世祖士友公迁淳化乡,与公同境,而士友公子植耕又早公十一年成进士。论次,植耕公於公为前辈,密迩过从,相得甚欢。故阅书谱跋於尾云。族谱有记班马序传遗法,奂家自为书,要必传信而弗敢传疑。人各有宗,奚容依别族而拜他之墓。吾家来襄阳而寓庐陵累世矣,推京府君擢景裕第,仕吉州,因民俗悖朴而家焉,此庐陵之始祖也。秘丞府君擢庆历第,安庐陵居,因父墓,则守此庐陵之继祖也。秘丞昔扶册于大儒来齐公,齐公称其才器,以子妻之,初居吉水之鼓鸣冈,至见始居白珏之完塘,庐居完塘螺溪,则小宗之公也。其间武冈射策,南渡之初祀,南昌登名於春围之乙科,与夫举於贡荐於涫,成於、成均肩摩袂接,固亦不待枚举,而庐陵之罗、蔚为乡邦之望族矣。如璧窃惟人道贵手敦本,敦本则尊祖。人道贵手记人,记人则垂后。上以尊祖则家声耀,其不城下:以裕后则家声惧,其不传古。人谨姓氏,严谱牒,累数十世而班若指诸掌,教以孝而化以厚,有关於冈教匪浅也。又皆以文鸣.抽金匮石室之藏,应金马石渠之选,诚分内事也。他时发扬先烈,其续班马之余芳,亦人子孙区区之意云尔。

宋宝庆元年乙酉岁五月朔,嗣孙如璧谨识。

吉水山原罗氏族谱序

 解缙

吉水山原罗氏,出于襄阳。襄阳罗氏,隋唐为甲族,春秋江汉列国有熊之后裔也。予家谱载:宋仁宗景昭甲戌,王鲁为相,士类翕集,放进士榜,得张唐卿三百余人,而流坑一门五董,世艳其荣。予先族祖某,以童科赐进士出身,同年襄阳罗拯,仕为吉州推官。而董氏与予家及古城鲁奉先、龙城毛偕皆以同年敦契谊,推官遂留家吉水之河口下浪鼓鸣冈,是为罗氏初祖也。生三男,长日宣,师事太傅彭公齐。公伟其才器,以女妻之。彭公世家白珏,宣由是居白珏之完塘。擢杨宽榜进士,与萧定基之子汝励、犹子汝霖、董淳之子皆同年,而淳与推官公为同年,士论称赏。时相临川晏元献公甚相爱重,擢给事,特敕守秘书。生三男,长抚辰,出居外;次序辰,嘉佑中举进士;季拱辰,皆居完塘。拱辰生子仲晦,有学行,笃于教子。生棐恭,字钦若,以诗经入太学,建炎初举李易榜,仕至武冈军政事,蔚有时望。其没也,文节杨公(万里)状其行,忠简胡公铭其墓,世称“不欺先生”。有文集行于世。始徙螺陂之枫山。生三子,其次尚贤,以父荫,仕至从仕郎,取萧氏,周(必大)文忠公之甥,恩封孺人,赐冠帔。生如川,周文忠公荐知黄陂县,始居螺陂之山原,至今为山原之始祖也。子曰戣、生堲,传五子:献可、复可、与可、廷可、复可出为族人后。予少时闻先君子与廷可父兄仕官交游甚熟,而螺陂、湴塘之间,萧杨世家其地,罗氏科第相望,累有同年之好。予尝屡过山原,复可之孙敬简,一门群从周旋欸曲,放歌纵酒,文节杨公族孙子恭为西塾师,每与出其所藏名书奇迹及世续家谱,井然甚明。有若提刑萧公深,夫所为序,与其所自著,皆可不朽。予每为之击节兴叹:何其先世之多贤而后嗣之尤盛也;诗书、忠厚之积,岂不长哉!予今年归自京廷,简遣令子持家谱示予,俾为之序。忝予之旧闻,若合符节,因文考实,悉数余篇,而乡衮之文章在是,罗氏之先德在是,其后贤之继承亦在是也。予晚生末学,何能为之轻重欤?然若敬简之尊崇先祖,率励族人,用心亦广矣夫。(《解学士文毅公全集》卷之五)

——录自罗训森《中华罗氏通谱》

【注】解缙,字大绅,号春雨,吉水人,进士,永乐二年奉命总裁“永乐大典”,永乐元年与黄维、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菜、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

 

2025年3月30日 11:2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