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先墓
明 罗洪先
生我不能养,其如此日心。
纵令双涕下,难到九京深。
手馈思常嗜,心瞿感似音。
却怜返哺鸟,夜夜绕空林。
——《念菴文集》卷二十一
展先墓
明 罗洪先
石埠新封草欲萋,长年寒食雨交凄。
千秋栢寝谁知鼎,七字延陵空有题。
海岱氷霜思定远,塞垣金鼓罢征西。
君章见说阶兰长,大树萧萧乌自啼。
——《念菴文集》卷二十二
【解析】
罗洪先的这两首《展先墓》均以祭扫先墓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与愧疚。
第一首《展先墓》(卷二十一)
主题:生死遗憾与反哺之思
结构:五言律诗,情感递进式展开。
1.首联直抒胸臆
"生我不能养,其如此日心":直言生前未能尽孝的愧疚,以"此日"(祭扫之日)强化当下心境。
关键词:"不能养"奠定全诗基调,凸显儒家孝道与现实的冲突。
2.颔联深化哀痛
"纵令双涕下,难到九京深":泪水再多也无法抵达九泉("九京"),极言生死相隔的无力感。
意象对比:涕泪(生者)与九泉(死者),空间距离象征情感鸿沟。
3.颈联细节追思
"手馈思常嗜,心瞿感似音":手捧祭品忆及先人嗜好,恍惚间似闻其声。
细节刻画:"手馈"(祭品)与"似音"(幻听)展现记忆的鲜活与现实的虚空。
4.尾联借物抒怀
"却怜返哺鸟,夜夜绕空林":以乌鸦反哺自比,反衬人子之憾;"空林"强化孤寂氛围。
象征手法:返哺鸟(自然孝道)与"空林"(人世荒凉)形成张力。
第二首《展先墓》(卷二十二)
罗含,东晋名士,《晋书·文苑》载其德行高洁,晚年辞官归乡,庭阶前忽生兰草,被视为“德行所感”的祥瑞(“阶兰”典)。其人以“清雅淡泊”著称,诗文亦有山林气,后世常以“阶兰”“君章”象征隐逸高士或家族德荫。罗洪先诗中化用此典,既暗示家族渊源,亦寄寓对先人德行的追慕。
1.“君章见说阶兰长”的典故展开
“阶兰”象征**:既指罗含庭前兰草的祥瑞,亦暗喻家族先人德行如兰,泽被后世。
“见说”的虚实:传闻中罗含的“阶兰”是实写,而罗洪先家族当下的“阶兰”是否依然繁茂?此问暗含对家族现状的隐忧(尾句“大树萧萧”可印证)。
2.“大树萧萧乌自啼”的双关深意
“大树”:既实指墓园古木,亦暗用东汉冯异“大树将军”之典(谦退不争),呼应罗含的隐逸精神。
“乌啼”:延续前诗“返哺鸟”意象,但此处啼声“自”响,强调先人逝后,孝道仅存形式(墓前啼鸣),再无实质的温情互动,深化“空林”之悲。
3.历史用典的家族性重构
“延陵空有题”:季札挂剑喻守信重诺,此处“空有题”暗指先人虽如季札般高洁,却只能留下冰冷的碑文,无人真正理解其精神。
“海岱氷霜思定远”:班超“定远侯”之功绩与罗含的隐逸本相悖,但罗洪先将其并置,暗示家族先人兼具“济世”与“修德”的双重理想,而自己却身处矛盾中——既无法延续功业(“罢征西”),又难追慕纯粹的隐逸(“阶兰长”成传说)。
结语:典故重构中的哀婉与自省
罗洪先通过化用罗含典故,将墓祭之哀从个人情感扩展至家族文化命运的叩问。诗中“阶兰”与“返哺鸟”、“君章”与“定远侯”的并置,实为对士人价值体系的反思——当“立德”与“立功”、“孝亲”与“修己”难以两全时,墓前的涕泪不止是对先人的愧悔,更是对自身文化身份困境的悲鸣。这种用典方式,使两诗在悼亡之外,具备了思想史层面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