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耒阳相公祠的历史变迁

首页    研究动态    耒阳相公祠的历史变迁

耒阳相公祠的历史变迁

 

相公祠,其遗址位于耒阳市五一中路与西湖南路交叉处西南面的小岭脚下,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座落的小岭也叫相公岭。“相公祠”、“相公岭” 都是为纪念东晋被时人赞为“湘中琳琅”、“荆楚之材”、“江左之秀” 的罗含而修建与命名的。因罗含晚年当过长沙相,故其祠名为“相公祠”。古之立祠,是为纪念有功德于国于民的先哲、圣贤、忠臣、烈士而建,可传承历史文化与永恒精神。耒阳相公祠、蔡侯祠、谷府君祠、庞公祠与杜陵祠,被耒阳后人瞻仰祭祀,并详载府邑志。

相公祠离罗含故宅西湖塘大约四百米,当时罗含后裔沿西湖塘建房而居。西湖塘风景优美,是耒阳古八景之一。湖面有数十顷,湖水清澈,微风一吹波光粼粼。湖上有荷花十余顷,夏季荷花盛开,光彩夺目。四周古树参天,遮月蔽日。罗含宅四周载有不少桂树,还种有兰花、菊花。每年秋八月,桂花、菊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西湖塘环境幽雅,似于桃花源,是块风水宝地。

相公祠的建立 

罗含(292-372),字君章,号富和,东晋时任过长沙郡主簿、始兴郡从事、江夏郡从事、荆州从事、荆州参军、荆州别驾、尚书郎、宜都郡太守、襄阳郡太守、郎中令、散骑常侍、廷尉、长沙相、侍中等职。他为官清正廉洁,为民办了不少好事,深得朝廷重视与民众爱戴。《晋书·文苑》卷九十二记载罗含一生有“三奇”: 年少读书时,“梦鸟文藻” ,喻其文才;中年为官时,住宅“白雀栖堂” ,赞其清廉;年老辞仕后,阶庭“兰菊丛生” ,彰其美德。

大和四年(369年),大司马、南郡公桓温权倾朝野,有篡位之心。时年77岁的罗含在朝中任侍中,耳闻目睹桓温的所作所为。他审势度时,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去侍中职务,回到家乡耒阳,加封中散大夫。咸安二年(372年)十月十三日午时,罗含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周岁。据《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三记载:“《罗含别传》曰:含致仕还家,庭中忽自生兰。此德行幽感之应。”在他逝世前几天,其住宅的阶庭上兰花、菊花竟相开放,满堂馨香,还有不少异鸟在堂前鸣叫,人们说,这是有德行的人对天地的感应,是吉祥的兆象。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时,罗含之孙罗溶因伐魏有功,封为忠显侯,申请其祖罗含的功德,要求祭祀文庙。宋文帝后下旨,在耒阳西湖塘罗含宅不远的小岭下的官道旁,为罗含修建了相公祠。

据耒阳《罗氏通谱》记载,相公祠分前后两幢,为两进院落,前后幢间有东西厢房相连。前幢为罗含的享堂,塑有罗含遗像,刻有罗含事迹的古碑立于祠前,为人们瞻仰祭祀罗含之场所。东西厢房为僧侣居住及祭祀时用餐之地。前幢正门上方悬挂“相公祠”之匾额,大门两边对联为:

派衍淝阳秀钟江左;声蜚东晋典重西湖。

享堂两大柱对联:

湖光西漾,勋铭东晋,西滨流半月,相其基业,文章永固;

紫气东来,祥肇淝阳,湖水镇三星,公为宰辅,懿德恒新。

罗含坐像两边小柱联:

昼卧梦鸟文彩异;湘中琳琅江左秀。

与厢房相连的两耳门写有:

琳琅世泽;兰菊家馨。

东晋勋高;西湖泽渥。

自相公祠建成后,就成为人们朝圣的地方,一直被人们祭祀朝拜,香火不断。

相公祠的兴旺

相公祠建成后,由于罗含的神奇传说,人们叩拜的灵验,相公祠香火很旺。南北朝刘宋以后,由于佛教的兴盛,相公祠的香火更加旺盛,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历朝历代以来,相公祠被人们所祭祀,香火未断。文人雅士经过耒阳也来瞻仰祭拜,耒阳的县令每年春秋二季要到相公祠祭祀,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一千多年来,相公祠为历代官员所重视,拨专资修缮。人们对罗含顶礼膜拜,相公祠成为人们朝圣的地方。耒阳《罗氏通谱》载有《崇祀乡贤事迹录》、《重修先相公祠堂记》与《相公祠邑绅覆禀》等文章。记载了当时相公祠的祭祀、修建与诉讼情况。清光绪十一年修纂的《耒阳县志》也记载:“罗含崇祀乡贤,葬邑西湖塘,有祠。明邑令于春秋丁卯之日祀之,今废。”

明代时,衡州知府鲁斐曾亲临耒阳祭祀过罗含,并写有三首诗:

其一

天开湖色净无尘,水透晶莹葬宰臣。

银廓夜浮孤月淡,金棺晓映碧波清。

烟霞低覆千秋镜,鸥鹭长依万载邻。

遥想君章经济术,化为华草白粼粼。

其二

西湖银椁与金棺,晋代勋臣葬此间。

斜日辉辉光灿灿,金风飒飒浪潺潺。

渔翁几见争罗网,猎士徒劳堕铁丸。

变化有时无定迹,至今千年吊罗含。

其三

西湖掩罗含,何人与播传。

金棺霞彩动,银廓雪涛连。

花语春风鸟,林鸣夜月猿。

渔翁舟泊处,佳境似桃源。

从鲁斐的诗中,“西湖银椁与金棺,晋代勋臣葬此间。”“变化有时无定迹,至今千年吊罗含。”可看出当时官员对罗含的敬佩与重视。从“花语春风鸟,林鸣夜月猿。渔翁舟泊处,佳境似桃源。”的诗句中,可见当时西湖塘生态环境之优美。

从南北朝至明代末期,相公祠历经一千二百多年,“古今游士、官员、缙绅皆有吊,访罗含宅之思,续相公祠之祭。”“明邑令于春秋丁卯之日祀之。”然而,相公祠在一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几经战火,几次修建,几起诉讼,几度兴衰,经历了历史的苍桑。

相公祠的衰败

相公祠在明代时还由官府出钱修缮与祭祀。明末清初,由于战乱,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相公祠由于无人管理而渐渐衰败。国家有盛衰,族运有升降。从此后,相公祠破败不堪,耒阳的官员不闻不问。大多数罗含后裔也因迁居乡下,“亲疏道远而无人捐修。”据耒阳《罗氏通谱》所载,相公祠前竖有罗含事迹的古碑,“明朝万历年间,被邻近人李尚斗等人抬去筑塘。含公子孙讼之,上宪问徒九名。”“越历世传谱,有丞相门楼丘田。清雍正壬子年(1732年),有前近邻李某等,将相公祠前丘田私自强垦,”罗姓“援家谱讼之,邑侯袁氏紫垣明断之。”“谕令建碑以禁附近邻右,以存先贤遗迹永垂不朽。”一千二百多年来,相公祠经历了历史的兴衰。

重建相公祠

清康熙末年,耒阳县令张应星精通乌术,曾对耒阳文人雅士说:“金牛门右隙地,如是建一文星阁,淝阳文运可大兴。”当时,我族罗印堂老先生在场,听见这个消息后,印堂老先生回乡与族亲商议,打算用重金购买这块地。于是罗含后裔七大房,找有钱人捐资,购买了这块风水宝地。买地契约耒阳《罗氏通谱》都有记载。这块地,位于耒阳县东边金牛门不远处。即现在南正街赵公殿巷与沿江路交叉处南边。当时由于缺钱,只好将兴建之事搁置起来。

乾隆丁卯年全县通修族谱后,极大地引发了罗含后裔子孙对先祖含公的敬仰之情。于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七月,又购买金牛门左首赵公殿前谢采臣、谢明也宅基地一块。七大房族人热情高涨,纷纷捐钱捐粮,,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在赵公殿前重建相公祠(即罗氏宗祠)。相公祠于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仲春建成,新相公祠座北朝南。季秋,将罗含公的神位从西湖塘老相祠移至县城东金牛门赵公殿旁的新相公祠。西湖塘相公祠改称为“相公庙”(即罗含庙), 两地都是祭祀罗含的场所。 新相公祠建成后,罗氏文运兴起,戊申年(1788年),罗含后裔长房的罗杰即中解元。新相公祠离罗家湾(即今耒阳市文化馆前菜市场,19446月被日军飞机炸倒,而灰飞烟灭)不远,便于罗家人管理。此后,罗家湾所在巷道称为“罗家巷” 。因罗杰是在相公祠后栋学习而考中解元的,于是将相公祠后栋改称“文星阁”。

改建相公祠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有一地仙经过相公祠时,见祠前栋逼近垛墙,对人言:“此栋云路未开,后栋宇低暗,巽方之峰不见外阳之气,有阻其荫者,故难捷南宫。不然,以柳江(即罗杰,字柳江)诸公之学问,何不可作木中天人乎!”罗氏族中父老乡亲闻知此地仙之言后,又想方设法筹钱改建相公祠。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相公祠再次改建。罗氏族人按地仙之言,把相公祠原垛墙拆除,将后栋退后八尺,还增高一层,并在祠前空地上竖立两根两丈高的方形雕有图案的汉白玉石柱。改建后的相公祠显得雄伟挺拔,高大宽敞,十分壮观。前栋相公祠,为人们祭祀罗含的场所。后栋文星阁,成为县人读书学习的地方。并在文星阁中列有耒阳历代先贤名家的事迹,供后人及学子参观学习。文星阁成了耒阳培育人才之地,其文脉,与杜陵书院相媲美;其建筑,与八角亭相辉映。于是相公祠成了集祭祀、讲学、授业三位一体的场所。此后,耒阳文脉大兴。

癸卯之讼

相公祠从西湖塘迁到城内金牛门以后,西湖塘老相公祠由于罗姓不屑子孙把相公祠的祭田变卖,加之香火不旺,住庙和尚没有生活来源就搬走了。因无人看管,“相公祠因腐而倒塌,成为断墙残壁。”相公祠周边是刘姓人居住,相公祠倒塌后,刘姓人认为老相公祠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原地重修相公祠。以刘秀琮为首的刘氏宗人,先把相公祠里罗含后裔所铸的古钟沉于湖底,再将相公祠重新修建,还把刘姓祖先牌位供入后堂。并于前厅旁竖立刘氏重修石碑,还在后栋梁上加置一木板,书写刘氏重修人姓名。大门上方仍标曰“相公祠” 。罗含后裔子孙得知后,控告刘姓人偷梁换柱,霸占相公祠。

据耒阳《罗氏通谱》所载,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春三月,罗含后裔与刘氏族人为相公祠发生了“癸卯之讼”。 这年五月 ,县贡生谢炳勋为此事写了《相公祠邑绅覆禀》一文。文中写有:“为奉批理处,据实禀此事。窃淝阳显宦都分庙飨于千秋;耒水寓公示荐馨香于百世。数谢家之名宦,旧建有专祠;仰李玺之褒封,历珍名墓碑。遗谷朗八分,重孝友之风;吊蔡伦片石,余藤麻之惠。此皆乡先生之胜迹,固为前父老所景行,伟哉!……含公为一代名家,传登《文苑》,屡朝褒典,祀冠乡贤。晋代蜚声,中散领江东之秀;名山退老,处士种湖西之莲。间披耒邑图书,里居确鉴;载考湖湘通志,祠庙详明。是故,学使观风命题,吊先贤之宅;硕儒访古刊句,拜丞相之祠。盖自乾隆以还,特典之上,人丁欲阙。咸同而后,科甲式微,遗构就荒,华宗不振,伏生故宅斜照,澹其夕黄昭明;选楼古藓,暗其荒壁,子孙冬蒸之祭缺。”“相公祠因腐而生蠹,继尔祭田变卖,僧钵罄呼,灵飨之曲,阙如炉火之烟熄;祠庙萧条,罗姓竟过门而不问。栋梁棼换,古钟沉湖,刘人逐久假而不归。迄去秋,罗光国等重修祀典,刘秀琮等宗人致起争端。一则飞谣以阻祭,一则文会以开堂,理质公所,断出斧言。相公祠皆罗含之享堂,绝无为刘氏而左袒。黎楚英先为排解,黄光楚继作调停,……邑候诣踏勘斟酌处理,古碑尚在,新余斧凿之痕,钟鼎不存,谁辩蠡追之迹?门前榜额未改‘相公’,堂上衣冠依然古处。论续香护舍,无兔守之功;而摩碑徙钟,实有鲸吞之志。……”

光绪“癸卯之讼”, 前任县令未断理好, 后值苏绍文为耒阳县令。他亲临现场踏勘,考察邑志,查看罗氏家谱,寻找原住持僧人为证人。后来,苏县令又追查古钟下落,找刘氏秀琮等人质问,得知古钟沉入西湖塘。后将古钟缴案查验,该古钟上果铸有罗声闻等人姓名,而无一刘姓人之名。苏县令克明克断,才得以销撤伪证,以惩治强占之人。

重修相公祠

相公祠自公元1792年改建后,曾进行了三次大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时任国民军第十九师五十五旅旅长的罗树甲,兼任衡阳警备区司令,同时还兼任衡阳广湘中学校长。他热心教育,关心家乡的事业。当他看到相公祠破败不堪,大梁因雨漏而腐坏,捐二千大洋又进行了重修。

罗树甲(1878-1944),字衡平,耒阳哲桥樟树桥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历任国民军少校营长、上校团长、少将旅长、师长、长沙警备区司令、中将副军长、军事委员会参议等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参加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同年6月,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先后收复安徽潜山等地,受到嘉奖。19414月为保卫重庆,率部在湖北宜昌与日军血战,因全军覆灭被免职。后因病回耒阳休养。19446月,在耒阳老家哲桥被日军逮捕,关押在淝永乡谢家湾。开始,驻耒日军指挥官亲自劝降,罗树甲持节不从。以后,日军将其足趾砍断,又用刺刀将其手掌刺穿。他遭受日军严刑仍坚贞不屈。因不甘再次受辱受刑,服毒自尽。表现出耒阳人高贵的气质与坚贞不屈的性格,令人敬佩。

再建相公庙

相公祠,这座传承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祠庙,解放后,相公祠归县政府所有。以后不知何时祠拆而无人问津。相公祠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化与精神传承,重建相公祠是耒阳百姓与含公子孙多年的梦想与愿望。

一九九二年耒阳罗氏通修族谱时,罗含后裔曾在耒阳西湖塘相公祠原址重建相公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建成。后来只好在原盐沙乡豪塘村老屋湾罗氏宗祠遗址上改建了一座相公祠。

进入新千年后,政通人和,人民富裕,城市人口日益增多。二00一年,经灶市街道办事处天桥居委会九组组长谢立冬等人倡议,九组村民慷慨献地,人们自觉自愿纷纷捐资,在狮子岭公园南面重建“相公庙”,以延续一千多年来祭祀罗含的香火。以后人们又纷纷捐资修建了第二幢。二0一二年,在住持杨太师与李太师等人的倡仪下,民间筹资百多万,又兴建了高大宏伟的大雄宝殿。二0一六年,又建成了第三幢。相公庙建成后,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罗含诞辰纪念日前后三天,僧侣及香伙为罗含做福事七天,许多信男善女及含公子孙都前来祭拜,绎络不断,相公庙的香火越来越旺。

民间用行动塑化了罗含的历史神像,传承了罗含优秀传统文化,让千年的传承连接梦想,使梦想成为现实。

 

                耒阳市罗含文化研究会  罗小川

                0一七年十一月六日            

2019年5月20日 10:42
浏览量:0
收藏